|? 2017年1月12日,中國交通運輸部印發了《交通運輸部關于建設國際一流中國船級社的意見》(《意見》)。這是交通運輸部著眼海洋強國和海運強國建設大局,立足保障我國水上交通安全,促進航運造船等產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提升我國海洋技術標準的國際話語權,維護國家能源與海上戰略運輸安全等國家海事權益,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海洋強國、海運強國戰略實施,對中國船級社(CCS)發展目標、路徑、內涵、質量、速度等提出具體要求,是CCS建設國際一流船級社的行動指南?!兑庖姟返某雠_引發業界強烈關注。近日,我刊對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進行專訪。他對《意見》的出臺背景、意義,以及CCS未來的改革和發展都給出了自己深刻的見解。
—— 專訪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
記者:近幾年,由于受到后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我國海運、造船以及相關產業正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那么我們如何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不斷開拓獲得新發展?
賈大山:海運市場經過一輪空前的繁榮后,進入了一個漫長的調整期。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海運新要求和海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2號),四部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出臺了《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報廢更新中央財政補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這兩個文件的出臺對加快推動我國海運業健康發展,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加快調整海運運力結構。前述文件的出臺,大力推進了船舶結構的調整,突破性成果可以通過以下兩組數據來體現:我國船舶平均船齡由2010年的19.7年降到2016年的11.1年,同期世界船舶平均船齡由15.4年降到13.9年;我國船舶平均噸位由2010年的3.17萬載重噸升到2016年的4.26萬載重噸,同期世界船舶平均噸位由3.485萬載重噸升到2016年的4.12萬載重噸。我國海運船隊的船齡以及大型化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海運運力結構的調整有效推進了中國船舶工業和海運業的高度互動。
其二,海運網絡日趨完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體現在航運領域,除了傳統的遍布幾大洲的航線,近年來,拓展了北極航線,中遠航運“永盛”輪從北極航線單程航行到北極往返,再到2016年“永盛+”,并開始到南極航行,海運航線網絡更加完善。從班輪航線領域來看,目前中國是世界上連通度最高的國家。其次體現在發展全球碼頭運營商。這幾年我國碼頭運營商國際化取得了顯著進展,形成了規模位于世界前兩位的全球碼頭運營商,2016年,招商局碼頭和中遠海運碼頭吞吐量分別以9577萬TEU和9507萬TEU列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碼頭運營商。在全球經濟、航運大環境不景氣的前提下,中國全球化服務網絡水平大幅提高。
其三,推進企業戰略重組。中國遠洋與中國海運重組成立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中外運長航整體并入招商局集團等業內重組,同時在沿海地區推進港口資源重組,戰略重組明顯推動了海運企業轉型升級。其四,推進安全綠色發展。2016年,中國設立船舶排放控制區,同年4月1日起長三角率先實施減排。2016年,旨在推動亞太地區港口綠色發展的亞太綠色港口獎勵計劃(GPAS)正式啟動,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借助GPAS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推進“中國模式”的形成,海運業一直是走在前面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這一輪海運市場調整過程中,中國政府以及行業積極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有力推進了世界海運業的發展。
記者:請談談《意見》出臺的背景及意義。
賈大山:《意見》開篇即指出: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2號)精神,為將中國船級社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船舶檢驗機構,保障我國水上交通安全,促進航運造船等產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提高中國海洋技術標準的國際話語權,維護國家能源及海上戰略運輸安全等國家海事權益,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海洋強國、海運強國戰略實施。事實上,提出將中國船級社建設成為國際一流船舶檢驗機構這一目標,可以追溯到《國務院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2號)文件中“七大任務”中提升海運業國際競爭力,明確提出“建設國際一流的船舶檢驗機構”。文件中明確涉及的具體單位不多,單獨將中國船級社提出來,表明了國家對中國船級社寄予厚望。
正是在國家戰略突出中國船級社的重要性以后,為了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交通運輸部出臺了《意見》?!兑庖姟返陌l布,一方面,體現了中國船級社有了向國際一流船級社邁進的雄厚基礎,例如,三次出任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主席,在國際海事舞臺上贏來更多自信;跨入“億噸船級社”,來自全球更多船東的支持,建設國際一流船級社的步伐又向前邁進一步;《極地船舶指南》、《智能船舶規范》、《郵輪規范》等系列標準、規范的出臺、生效,彰顯了中國船級社的技術實力,為中國船級社成為一流船級社夯實了基礎。
另一方面,《意見》為中國船級社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中國船級社在規模、技術、服務、管理和國際化等五個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創新能力強、服務水平高、規模效益好、品牌信譽高的國際一流船級社,引領和帶動全國船舶檢驗技術水平提升。具體包括規模效應顯著增強,引領作用更加突出,服務品質更加卓越,管理更加科學有效,服務邁上新臺階。
記者:《意見》明確CCS建設國際一流船級社的目標,您認為當前國際船級社陣營里,中國船級社地位是怎樣的?
賈大山:國際一流船級社的內涵,隨著經濟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發展,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從目前國際船級社發展趨勢來看,國際一流船級社一般是指在規模、品牌、技術、隊伍、服務、管理、國際化7個方面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船級社作為國際船級社大家庭的后起之秀,雖然在規模、品牌等方面與頂尖船級社有一定差距,但也不乏自己的優勢領域,如港口國檢查質量表現、證書報告準確率、應急響應服務、船齡等一些指標就處于世界前列。應該說,經過60年的發展,特別是近30年的發展,CCS的國際一流船級社建設取得了重要成就。下一步,中國船級社應進一步擴大優勢領域,在7個方面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記者:對于建設國際一流中國船級社,《意見》中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您認為中國船級社應特別注重把握哪幾個方面?
賈大山:《意見》明確了中國船級社的發展目標,從國家戰略角度來說,希望中國船級社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發揮好作用,我認為目前主要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個是技術創新。在中國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包括海運業、內河運輸、技術規范等到了一個關鍵轉折的時期,面臨新的市場,迫切需要新的技術來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江海直達船,這就需要新的規范來進行約束與指導,既要保證航運安全,又要有經濟效益,中國船級社在江海直達船方面的系列研發與應用就能夠促進國內相關技術發展。第二個是仍需加快國際化步伐,中國船級社要向國際一流船級社進行追趕,不斷提升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及話語權,對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海運強國等戰略目標有積極作用。在IMO平臺,截止到2016年,中國船級社近五年內完成了93份國際海事組織提案,占中國總提案的一半以上,在新造船能效設計指數、二代穩性、噪聲規則、極地規則、國際氣體燃料規則、安全水平法、無石棉閾值、消防與救生等國際海事技術標準制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一定程度上發揮主導權。第三個是技術標準制定,特別是服務于“一帶一路”發展政策,服務于行業轉型升級,都需要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來推進。
當然,基于上述三個具體目標的實現,需要一流人才隊伍建設來支撐。創新人才發展和成長需要平臺,這也是當前中國船級社改革的重點方向。
記者:在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中,您對中國船級社創新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環境,激發組織活力有怎樣的思考與建議?
賈大山:改革創新貫穿了中國船級社60年的發展歷程,當前,中國船級社又一次到了改革關鍵期??v向對標國際一流的船級社,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英國勞氏船級社(LR),從成立發展到今天,定位是慈善機構。美國船級社(ABS)早期是私人企業,但在發展過程中,企業化的發展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和發揮船級社的相關作用,也逐漸演變成公益性組織。因此,中國船級社改革要精準定位,一刀切不利于長遠發展,公益服務的屬性不能丟。
中國船級社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首先,要認識到船級社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機構,她的發展與定位不能簡單化、片面化;其次,改革激發中國船級社的活力,必須是公益保障與市場化服務相結合,擴大經營自主權,實施科研和人才激勵政策,建立健全適應國際競爭,有利于做強做優做大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我個人深刻地認為,目前外界對中國船級社的作用和地位的認知程度還不夠,中國船級社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特殊性,這也是前面國務院〔2014〕32號文件為什么要把中國船級社專門列出來的原因。也正因如此,中國船級社的改革需要精準化,如此才能把船級社的地位、作用以及運營機制有效建立起來,但前提仍然是認知。
記者:當前,造船、航運產業轉型升級,希望中國船級社技術引領作用更加突出。那么,中國船級社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實現技術標準引領市場發展?
賈大山:當前,產業轉型升級,對國家來說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對業內企業來說是提質增效。升級過程中,中國船級社應該發揮好技術創新服務,提供入級服務的同時,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服務。除了這些內容,我認為中國船級社還應關注跨界服務。當前,跨界服務的內涵很豐富,既可以是提供更廣泛的服務,可能是信息類的,也可能是金融類的,中國船級社要在構建海運生態發展過程中發揮好作用;但同時也可以是精細化的服務,特別是在一些特定航線上,中國船級社提供的技術服務能夠有效降低船舶造價、降低油耗等。
另外,市場消費在升級,需求也在升級。在當前產業發展需要高度融合的情況下,中國船級社的發展也需要向信息產業和金融去跨界融合。比如首制豪華郵輪,船廠面臨很大的困境,中國船級社此前沒有做過豪華郵輪的認證、入級,將船東的需求與中國船級社的需求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同時產業需要高度融合,這就是市場對我們的考驗。傳統服務必須依托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支付技術,強化與其他產業融合,創新服務業態,才能催生出新的需求與服務,這對傳統行業來說是嚴峻的挑戰,要不然就是打工者,逐步就被邊緣化了。
所以說,未來跨界融合發展是必然,中國船級社天然存在海量的信息與數據、專業人才等優勢,如果通過與信息化和金融的高度融合,或許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服務和產品。從這一角度出發,中國船級社的服務可以走在行業前邊去,創造出當前業界沒有想到但又很有用的需求,引導消費升級,從而更好地服務相關產業的發展。